返回

大明:我的学生是朱元璋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24章井田制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任以虚话音刚落,朱允炆眼中已然写满了震撼。

    他不是不知道,天下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但是那些名士大儒,将此归咎为天意,将此归结为气运。

    而任以虚却给了朱允炕另一套解释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这一套解释,不像是那些名士大儒所说的那般,晦涩难懂,且又饱含玄机,反而是通俗易懂且条理清晰,最重要的是,更加的容易令人信服!

    朱允炆的眉头紧锁,盯着任以虚犹豫良久之后才问道:“师公,历朝历代的朝廷,不都是这么做的吗?”

    “虽然有时百姓确实得以活命。”

    “但天下的百姓,仍旧还是会流离失所。”

    任以虚的话锋一转,悠悠的说道:“这么做了,但是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,只是得到了缓解,说明这么做,只是治了标,而没有治本。”

    “公家要做的,标要治,本更要治!”

    “所以要找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,方可对症下药!”

    说罢,任以虚继续补充说道:“我们所有的条件都不变化,把第二个故事继续下去。”

    “经过第二年的灾荒,老刘家的二十亩地,已然都成了你的土地,但是这个时候你的存粮已然耗空,允文你会怎么做?”

    听到任以虚的问题,朱允炫毫不犹豫的回答道:“自然是继续省吃俭用的存粮,万一明年又有灾年呢!”

    “不错!”

    “但是灾年不会连续多年发生,直到第三年时,你们村子终于迎来了一个丰年。”

    “你依旧省吃俭用,但是你吃惊的发现,仅仅一年的时间,你就攒下了往年,用数年时间,才能攒下的粮食。”

    “这一切都要归功于,老刘交给你的租子,以及老刘还给你的粮食。”

    “等到第四年时,村子又一次迎来大灾。”

    “这一次,你还是如同以前那般,免去老刘一家的田租,同时你还借给了同村的老张、老李一笔粮,并将他们家中的田地作为了抵押。”

    “最终不出所料,第二年的时候,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天灾,但是老张跟老李两家人,仍旧没有拿出足够的粮食还给你。”

    “直至此时,允文你已然有了八十亩土地!”

    “你已然不再需要亲自耕种,也不需要节衣缩食,每年就能轻松的攒下一大笔的粮食,这个时候,允文你会怎么做?”

    听到这里,朱允炆的眼前不由的冒出一道精光,几乎脱口而出的说道:“等到下一个灾年,继续把粮食借给其他人家!”

    说出这句话的来时候,朱允炆把自己都给吓了一跳。

    若是在“上一年”,自己的所作所为,还可以算是想要救人一命。

    但是到了这一年,朱允炆的目的,就已然单纯的变成了,想要拥有更多的土地了!

    不过五岁的朱允炆,第一次体会到了,被贪欲支配的感觉!

    在古代,天灾是穷人的噩梦,但是却是地主士绅的一次次豪赌。

    每一次天灾,都代表着他们资产的倍增!

    回过神来的朱允炆,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,赶忙补充道:“师公,允炆也不知道,下一次的天灾,自己手上的粮食,能不能够允炆一家撑过去......”

    听到朱允炆的话,任以虚不由得摇了摇头而后说道:“允文,你没有错,人的贪欲是无穷的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的祖先,正是由于贪图稳定的食物来源,因此才舍弃了狩猎,而选择了耕种。”

    “春秋战国之时,贪图更轻松省力的耕种模式,因此才有了铁犁牛耕。”

    “贪心,正是推动我们的文明,向前发展最原始的动力。”

    朱允炆听到任以虚的话之后,不由得默默低下了头,而后小声说道:“但允文还是觉得,这不是君子所为。”

    听到朱允炆的话,任以虚忍不住笑出了声。

    “这么做,确实是错的,但错的不是你,而是土地集中的这个过程!”

    “你也知道,土地一旦集中在一家一姓手中之后,会逼得大多数人活不下去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,导致这一切的本质,其实是土地私有制!”

    此话一出,不仅仅是朱允炆,甚至连门外的朱标也愣在了原地。

    土地为什么能够不断的兼并?

    不就是因为,土地归私人所有吗?

    倘若土地皆为朝廷所有,那怎么可能有土地兼并?

    想到这里,朱雄英、朱允炆两人,几乎同时想到了三个字——井田制!

    朱允炆更是眼冒精光的看着任以虚问道:“师公的意思是,井田制才是天下万民的出路?”

    即便是在原本的历史上,建文帝朱允炆在“贵物”方孝孺的忽悠下,也是近乎痴狂的,追求的王政复古,力图恢复井田制,并将井田制,视作自己人生的终极理想。

    在门外的朱标,听到朱允炆所说的井田制,这三个字之后,也不由得摇了摇头。


第24章井田制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